一等(3篇) | |||
序號 | 文章題目 | 作者 | 作者單位 |
1 | 再論廣州是中國革命統一戰線的發源地 | 莫岳云 | 華南理工大學 |
2 | 中共三大在全國代表大會發展史中的 承上啟下作用 |
楊凱 | 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 |
3 | 中共三大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貢獻 | 楊競業 | 廣東省社會主義學院 |
二等(5篇) | |||
1 | 中共三大代表問題的再考 | 吳九占 | 廣州大學 |
2 | 中共三大前后黨的地方組織考 | 歐陽湘 | 廣東省委黨校 |
3 | 國共“黨內合作”問題再探討 | 崔玨 | 廣州市社會主義學院 |
4 | 中共三大對農民問題的貢獻 | 潘利紅 | 華南農業大學 |
5 | 共產國際與中共三大 ——以共產國際的兩個重要“指示”為例 |
李楊 | 廣州市社會科學院 |
三等(10篇) | |||
1 | 中共三大:毛澤東思想萌芽的起點 | 林雄輝 | 廣東葉劍英研究會 |
2 | 黨內法規體系的發展與完善——黨的三大與黨的自身建設的新探索 | 魏法譜 | 廣東省委黨校 |
3 | 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廣州學聯的時代轉型 | 沈志剛 | 華南師范大學 |
4 | 李大釗與第一次國共合作 | 苗體君 | 廣東海洋大學 |
5 | 陳獨秀與黨的三大 | 徐 京 | 安徽省委黨史研究院 |
6 | 起承轉合:中共三大與大革命時期中國婦女運動之實踐理路 | 陳丹玉 劉鈺婷 |
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 廣東省委黨校 |
7 | 挖掘中共三大的歷史資源與時代價值,全力打響廣州“中國革命統一戰線發源地”紅色品牌 | 陳貴明 | 廣州市社會科學院 |
8 | 中共三大價值新探:向世界宣介中國共產黨與中共中央——從英媒《字林西報》的一則報道談起 | 王建軍 | 上??萍脊芾砀刹繉W院 |
9 | 中共三大主題再議 | 馮夏根 | 華南師范大學 |
10 | 論中共三大對黨的制度建設的歷史貢獻 | 何永生 | 華南理工大學 |
優秀(21篇) | |||
1 | 以紅色奠基,鑄廣州之魂 ——淺論以中共三大為主題紅色文化開發保護利用 |
張文良 | 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 |
2 | 中共三大:在開啟百年統一戰線先河中把握歷史主動 | 郭海龍 | 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 |
3 | 中共三大關于國共合作問題 的激烈爭論及其原因 |
周建華 | 廣東省委黨校 |
4 | 中共三大前后毛澤東革命思想由“工運”向“農運”演進發展及其重大意義 | 邢照華 | 廣州市社會科學院 |
5 | 國民革命:從“社會革命”到“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表現 | 張青紅 | 華南理工大學 |
6 | 論中共三大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初始發展 | 盧文忠 | 廣東警官學院 |
7 | 從中共三大看廣州在中共黨史上的重要地位 | 黃柏莉 | 廣州市社會科學院 |
8 | 中共三大前后對農民問題認識的深化與轉變——以毛澤東、譚平山為中心 | 楊麗東 | 佛山市高明區博物館 |
9 | 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制度建設論析 | 于學強 | 山東省聊城大學廉政研究中心 |
10 | 中共三大對孫中山“以黨治國”思想與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影響 | 嚴哲文 | 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 |
11 | 紀檢監察先驅與中共三大 | 王守憲 甘超遜 |
中國監察學會反腐倡廉歷史研究會 武漢市檔案館 |
12 | 中共三大對百年統一戰線發展的歷史貢獻探賾 | 許奕鋒 | 湖南省社會主義學院 |
13 | 從革命統一戰線到愛國統一戰線:百年統戰圖景變遷述論 | 陳金波 王躍 |
浙江萬里學院 南京師范大學 |
14 | 李大釗與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形成 | 吳向偉 | 武漢大學 |
15 | 徐梅坤在中共三大前后的歷史貢獻 | 徐鵬 | 西北政法大學 |
16 | 新時代以來中共三大研究綜述 | 任偉 | 西安理工大學 |
17 | 第一次國共合作中李大釗的歷史貢獻考察 | 馬志芹 | 喀什大學 |
18 | 誰是“國際帝國主義”? ——中共三大與“打倒帝國主義”口號的傳播 |
張治江 | 河北大學 |
19 | 法政策學視域下中共三大遺址保護利用的制度供給 | 張昕昕 謝忠洲 |
重慶工商大學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
20 | 我黨在體制機制上第一次提出創新 ——從黨內合作到黨外聯盟 |
沈建中 | 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 |
21 | 中共三大的特點及歷史地位 | 吳明剛 | 福建省革命歷史紀念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