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4日下午,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廣州市社科聯、廣州日報社聯合組織召開廣州社科界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座談會。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市社科聯黨組書記、主席曾偉玉出席會議并講話。市主題教育第七巡回指導組到會指導,來自廣州地區高校、黨校、社科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以及主辦單位有關負責同志、媒體記者共40多人參加會議。市社科聯黨組成員、專職副主席郭德焱主持會議。
會議集中傳達學習了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9位社科專家學者結合自身研究領域,分別圍繞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作了主題發言,談了體會與思考,提出了意見和建議。
會議指出,在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開局之年,習近平總書記把第一次地方調研定在廣東,并發表重要講話、作出重要指示,有著重大而深遠的戰略考量。習近平總書記賦予了廣東新使命新任務,對堅定不移深化改革開放、深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提高科技自立自強水平、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區域協調發展、開展好主題教育等方面提出明確要求。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具有很強的政治性、戰略性、指導性、針對性,為我們以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指明了前進方向、提出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強大動力。
會議強調,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廣州社科界要自覺先學一步、學深一層,更要主動擔當作為,以研究解答重大問題為方向回應時代,為新征程廣東的現代化建設貢獻社科智慧和力量。
一是深刻感悟總書記關懷厚愛,深入研究挖掘廣州深厚歷史,以史鑒今聚力走向未來。要圍繞“1000多年”時間節點深化海上絲綢之路研究,梳理和探索歷史發展中出現的新制度、新行業、新事物、新思想,為“一帶一路”未來發展探尋歷史借鑒;圍繞“100多年”時間節點深化中國民主革命研究,把廣州作為西學東漸、東學西漸重要城市的地位闡釋清楚,把廣州在中國近現代史進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講清楚;圍繞“40多年”時間節點深化改革開放研究,全面梳理廣州在改革開放實踐上的探索,把廣州在全國率先推進國有企業管理體制改革等先行先試的舉措、為經濟特區建設提供有益經驗的關系講清楚。
二是深刻感悟總書記思想偉力,深入研究闡釋新使命新任務,凝聚感恩奮進智慧力量。要聚焦廣東新定位新使命,重點加強廣東是改革開放“排頭兵、先行地、試驗區”的研究,把廣東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大局中的地位作用闡釋清楚,把中國式現代化廣東實踐的目標任務、實現路徑、實現方式等研究透徹;聚焦粵港澳大灣區新定位新使命,圍繞粵港澳大灣區成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范地、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等開展研究,推出一批有指導意義和實踐價值的成果;聚焦廣州新定位新使命,把新征程廣州的著力點、突破點研究透徹,為豐富和發展中國式現代化理論貢獻廣州社科力量。
三是深刻感悟總書記殷切期待,深入學習貫徹重要指示精神,推進社科工作走在前列。要堅持以學鑄魂,真正把總書記的重要指示闡釋好、宣傳好,引導廣大黨員、干部群眾學深學透,學出對核心的忠誠、學出對發展的信心、學出對人民的情懷。要深化調查研究,堅持到群眾中去、到實踐中去,聚焦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讓人民群眾得到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要加強宣傳宣講,把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進行通俗化、大眾化表達,傳播時代強音,凝聚起全市人民牢記囑托學思想、感恩奮進走前列的巨大熱情和力量。
專家發言精選
廣東省政府參事、省社科院原院長王珺教授談到,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就是要牢牢扭住高質量發展這一根本任務,立足發展新階段,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加快超大城市發展方式轉變,著力提升城市功能和核心競爭力,在質量變革,動力變革和效率變革方面更好地發揮引領帶動作用。要完成這個新使命,新任務,特別要把握好四個關系:一是制造與服務的關系,要積極推動新時期新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的融合發展。二是集聚與擴散的關系,加快形成以中心城市帶動都市圈,都市圈引領城市群,城市群支撐區域協調發展的發展動力新格局。三是科技自立自強與擴大對外開放的關系,不斷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提高企業創新國際化水平。四是政府與市場的關系,進下增強政府在創新發展中的作用,特別是扶持和推動企業更好地發揮創新主體地位的作用。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原副校長董小麟教授認為,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堅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需要從新時代新階段的新要求出發,勇擔重任、再立潮頭,再蹚新路子,再創新輝煌。一要進一步深化對在新征程上當好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排頭兵的認識。二要在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高水平開放中,圍繞建設中國式現代化先行區,著力推進廣州超大城市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的先行提升。三要從廣州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出發,繼續把營商環境建設作為深化改革與高水平開放的重要環節。四要更進一步增強高水平開放合作平臺的功能和作用,提升其對服務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資源配置和示范引領效應。
華南理工大學原黨委副書記張振剛教授談到,廣州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關鍵”重要講話精神,要不斷增強高水平科技核創新、流創新和源創新力。一是要提升高水平科技 “核創新”力,正確把握重大科技發展戰略方向,高效高質高能開展科技創新,掌握高水平核心科技。二是要提速高水平科技 “流創新”力,著力打造高效協同的人才鏈、創新鏈、價值鏈、供應鏈和資金鏈,促進高水平科技創新要素有序高效流動,創造高水平科技成果。三是要提級高水平科技“源創新”力,注重吸收、匯聚、策源、整合以及配置各種創新資源,賦能高價值科技創造活動,努力提升廣州市企業在全球配置高端科技創新資源能力。
廣州市委黨校常務副校長孟源北教授認為,要深刻把握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之理。一是要以學為本提升理論素養,使思想和行動凝聚到新征程。持之以恒地學習科學理論,用心領悟習近平總書記對廣州的新定位新任務新要求,真正做到學而信、學而思、學而行。二是要深學細悟堅持為民情懷,讓初心和使命牢牢駐守心間。站穩人民立場,堅守為民情懷,把“初心”轉化為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決心和意志,把“使命”轉化為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動力。三是要細照篤行強化政治定力,將理想和信念熔鑄于血脈中。自覺加強政治修養,強化理論武裝,筑牢信仰之基、補足精神之鈣、把穩思想之舵。四是要以行踐知詮釋責任擔當,把夢想和熱情化作奮斗之魂。提高運用黨的創新理論指導實踐、推動工作的能力,把學習成果落實到完成黨的二十大部署的各項任務中去,凝心聚力闊步新的征程。
廣州大學副校長張其學教授談到,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要堅決扛起社科界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的歷史使命。一是要研究闡釋好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理清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并在此基礎上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充分彰顯“中國之理”,應是社科界肩負起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的首要使命。二是要智力支持好中國式現代化的廣州實踐。圍繞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推進大灣區建設、改革開放再出發等中國式現代化廣州實踐的重大課題,社科界要深入調查研究,拿出質量上乘、內容創新、管用有效的對策研究成果和決策咨詢建議,堅決扛起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的重要使命。
廣州市社科院副院長楊再高研究員認為,廣州作為國家中心城市、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引擎和廣東省省會,要牢記總書記的囑托厚望和要求,堅決扛起實現老城市新活力的使命任務,以南沙開發開放為引領,突出“三個重大”建設與發展,集聚全市力量深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邁向新臺階,繼續當好高質量發展的領頭羊和火車頭,奮力在全省及全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一是要突出重大平臺建設,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重大平臺是廣州引領大灣區構筑新發展格局戰略支點的關鍵支撐。二是要突出重大產業發展,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重大產業是廣州支撐大灣區打造高質量發展示范地的戰略路徑。三是要突出重大環境提升,建設宜居宜業宜游、富裕文明和諧的大環境是廣州驅動大灣區打造中國式現代化引領地的重要保障。
中山大學區域對外開放合作研究院毛艷華教授談到,要發揮國家中心城市帶動作用促進區域協調與共同富裕。廣州是國家中心城市、大灣區中心城市和省會城市,準確理解區域協調發展與實現共同富裕兩者之間的辯證關系,有利于廣州在新征中更好發揮自身的優勢,在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和實現共同富裕的同時,又能夠加快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四個出新出彩”。一方面,要以新發展理念引領廣州國家中心城市提升發展能級。不斷增強廣州在全球高端資源要素的集聚輻射能力,更好形成集聚經濟功能和輻射帶動效應,成為區域高質量發展的動力系統。另一方面要加快構建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包括市場化機制和政府協作機制。促進更加有效的區域分工合作,利于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礎設施通達程度比較均衡、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大體相當等共同富裕的目標。
華南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周云教授談了對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廣州是中國民主革命的策源地。100多年前,就是在這里打開了近現代中國進步的大門”重要講話的理解和認識。周教授認為,廣州作為民主革命策源地的歷史地位,不是偶然得來的,而是與廣州這座英雄城市在民主革命中的歷史貢獻息息相關。一是廣州走出去的革命先賢率先喊出了“振興中華”的歷史強音。二是廣州是近代中國人最早看世界的窗口,最早走向世界的大門。三是廣州人民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敢于斗爭的偉大精神。四是廣州是中國共產黨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最早開展革命斗爭實踐的地區之一。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將激勵著英雄的廣州人民,繼續走在時代前列,再立新功。
暨南大學經濟學院王鵬教授認為,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要“虛”實結合助力廣州打造數產融合標桿城市。加快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不能一味注重制造業等實體經濟的轉型升級,而忽視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等“虛”體經濟發展;更不能盲目脫實向虛,夸大互聯網經濟等虛擬產業,導致喪失制造業等基礎產業根基。要針對目前廣州數產融合發展的障礙和不足,以人工智能技術助推廣州“制造”向“智造”轉變;運用核心技術的創新突破引領人工智能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發展;通過人工智能核心要素資源集聚完善產業鏈創新體系;加快培育精通算法和掌握核心制造技術的復合型人才。
(科研規劃部)